ID |
标题/摘要 |
作者 |
|
1 |
八桂针灸医家罗兆琚辨治痈疽学术经验探析
摘要:罗兆琚是广西近代著名的针灸医家,他对痈疽的辨治经验丰富,认为痈疽之病皆起于火,强调情欲伤人;擅长针灸配穴,
配穴特点有上下相应、主辅相配、兼顾整体,并且按照穴义穴性进行穴位组配;妙用经外奇穴;发挥药物助治,经验单方注重简
便效廉,常用具有八桂地方特色的药物。 |
林怡,梁海涛,罗俊,等 |
全文 |
2 |
小儿体质辨识及其在临床健康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摘要:小儿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各种外在因素及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消长的特殊状态。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改良汪
受传教授小儿体质分类,通过对不同小儿体质的辨识及分类,分析成因及其发病倾向,探究其在小儿临床健康管理中的运用,以
期为小儿疾病防治提供思路和基本依据。 |
刘玉玲,高兰英,赵霞,等 |
全文 |
3 |
从《医林改错》看血瘀证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清代名医王清任以《医林改错》闻名,提出“气虚血瘀论”,创新活血化瘀方剂,书中理论结合实践,涵盖脏腑、气血、脑
髓等,对半身不遂、瘫痿等病有独到见解,对临床辨证治疗血瘀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龙建新 |
全文 |
4 |
从三焦理论论治硬皮病探析
摘要: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在治疗上常选择免疫制剂及抗炎治疗,但其治疗反应及
预后等较差。在中医中虽然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皮痹”“肌痹”等范畴。其临床表现最常出现的为皮
肤变硬、发紧,雷诺现象等,若疾病未得到及时控制,则会累及至肺、心脏、胃、肾等多个内脏,导致预后不良。中医对其的认
识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在治疗硬皮病中,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基于不同的中医理论,辨证方向有所不同。历代医家对硬皮病
的病因病机也都持有不同见解。本文将从三焦理论,分别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论治,分别探究三焦脏
腑不同的作用与硬皮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
林琳,吴金玉 |
全文 |
5 |
八段锦干预和治疗常见慢性病初探
摘要:无。 |
李海凤 |
全文 |
6 |
白晶雪,雷根平,王婷,等-中药复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网状Meta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证型系统评价不同中药复方联合常规西药改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PubMed、Web of Science等8个数
据库,搜集中药复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IMN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常规西药),检索时限为建库
至2023年10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版本(RoB2.0)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使用Stata18.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
析,并用累积排名曲线下的面积对6种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排序,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方治疗IMN患者提供循证
依据。结果:最终纳入35篇RCTs,涉及6种干预措施,包含2518例IMN患者。补虚化瘀类方+常规西药对于降低24小时尿蛋白
定量(SUCRA:95.3%)和总胆固醇水平(SUCRA:98.2%)作用显著;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补虚化瘀祛湿类方+常规西药
(SUCRA:71.2%)更为有效;而补虚化瘀清热祛湿类方+常规西药对于降低血肌酐(SUCRA:80.4%)和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
(SUCRA:72.9%)效果明显;在降低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方面,补虚类方+常规西药(SUCRA:86.0%)展现出更佳效
果。在安全性方面,中药复方联合常规西药的不良反应整体少于单用常规西药。结论:中药复方联合常规西药能改善特发性膜性
肾病,且更为安全。 |
白晶雪,雷根平,王婷,等 |
全文 |
7 |
止痛如神汤对混合痔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止痛如神汤对混合痔术后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网、PubMed等数
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4月,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与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最终纳入文献14篇。运用Revman5.4软件对
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14项研究共纳入1231名患者,试验组620名,对照组611名。试验组使用止痛如神汤,与对照组相比,
术后1d、3d、7d疼痛VAS评分降低,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缩短。结论:止痛如神汤可以改善
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水肿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郭珊亦,罗玉丹,董少华,等 |
全文 |
8 |
健脾除湿汤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健脾除湿汤治疗湿热型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6月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皮肤科门诊(湿热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60例,口服健脾除湿汤1个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通过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有
效率、临床皮损症候积分、不良反应及复发率,进行自身前后对比来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口服中药健脾除湿汤1个月后,治疗
后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后患者的斑疹、鳞屑、皮脂溢出、瘙痒及临床皮损症候总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患
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复发率低。结论:健脾除湿汤可有效缓解湿热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皮损情况,疗效明
显,疾病复发率低,安全性高,为临床提供好的诊疗思路,值得推广。 |
杨朝微,李芳梅 |
全文 |
9 |
《女科折衷纂要》月经病治疗特色探析
摘要:总结清代医家凌德所著《女科折衷纂要》中治疗月经病的临证思想及治疗特色。凌氏强调妇人经行时最宜谨慎,阐述了
精、气、血三者与经水之间的关系,指导此期妇女对平素生活方式、自身情志等方面的调理。辨治时,认为月经病的变证与血
滞、血枯密切相关;指出调经首当熟究辨别经色,切勿迷惑于表象而误用温散之剂;尤其重视脾经,善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名方以调后天之本;遣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活用各家名方,多采取苦甘之剂,以助阳益阴,避免使用寒凉之品,以固护脾胃之
气。本书博采众长,方药经典实用。对于临床诊治月经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朱梓齐 |
全文 |
10 |
《也是山人医案》治疫医案医理探析
摘要:《也是山人医案》系清代医案著作,书中载有疫病案2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彰显了清代医家治疗疫病的特色,可以为
中医防治传染性疾病提供启发。医案中明确介绍了疫自口鼻,首犯肺胃的病邪感受途径,温疫阳邪,化火化燥的病理特点。医案
中体现的灵活选择辨证之法、循病治之的辨证思维,滋清营血,运用犀角地黄汤的治法思想,邪犯心包,重视凉开的遣方思路,
理法方药连贯的诊疗模式,可以为中医防治传染性疾病提供启发。 |
姚鹏宇 |
全文 |
11 |
针药结合治疗嗅觉失灵验案一则
摘要:无 |
张明 |
全文 |
12 |
试论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中医药的发展与成效
摘要: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和全国相比,中医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一定成效。不仅广西中医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合法执医
人数逐步增加,而且中医团体兴盛,学术气氛活跃,广西省政府还加强中医人才培养,使中医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在中药事业
方面,当时广西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将中药提炼为“流膏”“水剂”“粉末”“植物碱剂”“成药”“植物油剂”“针剂”等剂型,是传
统观念和用药方式的变革和创新。然而,由于受战争、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中医发展也存在较大局限。 |
张璐砾,戴铭,刘秋霞 |
全文 |
13 |
孙思邈医德思想研究
摘要: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其医德思想扎根中华精神文明,吸收化用儒释道三教文化,蕴含多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
中医优秀文化的代表。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挖掘及整理,从以人为本、勿念得失、普同一等、尊重同道、重视妇幼、尊重动
物、涉猎群书、精勤不倦、不皎不昧、大小方圆十个方面概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并从政治环境、宗教思想、先哲及外来医学、
以及自身经历等四个方面阐述其医德思想的形成原因。 |
李蔚,孙孝忠 |
全文 |
14 |
《小儿推拿学》教学体会
摘要:无。 |
张俊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