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师公会   中华医院   中华医药研究院   中华针灸研究院   English  
 
  
学员登录    讲导师登录请点这里
学号: 忘记密码?
密码:
  科目与学时

1. 中医专业高级文凭
2. 中医学士学位
3. 三年制中医硕士学位
4. 三年制中医博士学位
5.三年制中药学(药学)硕士学位
6.三年制护理学硕士学位
7. 针灸专业文凭(供西医/牙医修读)
8. 中华药膳师证书 (中文)
9. 中医助理证书(中文/英文)
10.高级中医助理证书


1.中医专业高级文凭 进程表

学科 学时 学分 五年制
(年级)
七年制
(年级)
1 中医基础理论 120 6
2 中医诊断学 120 6
3 中药学 140 7
4 方剂学 140 7 二、三
5 内经学 120 6 三、四
6 伤寒论 120 6
7 金匮要略 100 5
8 温病学 100 5
9 中医内科学 240 12 二、三 三、四
10 中医外科学 120 6
11 中医儿科学 80 4
12 中医妇科学 80 4
13 中医骨伤科学 60 3
14 中医眼科学 40 2
15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60 3
16 中医老年病学 40 2
17 针灸学 240 12 二、三 二、三
18 推拿学(含推拿手法学) 120 6
19 医古文 80 4
20 中国医学史 40 2
21 中医各家学说 60 3
22 中医病案学 60 3
23 中医文献学 20 1
24 中医养生/康复学(选修) 40 2
25 中医营养/食疗学(选修) 40 2
26 中药鉴定学(选修) 40 2
27 中药药剂与炮制学(选修) 80 4
28 正常人体解剖学 100 5
29 生理学 100 5
30 免疫学 20 1
31 微生物学 20 1
32 病理学 60 3
33 药理学 60 3
34 西医内科学及诊断学基础 100 5 三、四
35 急救医学 40 2
36 预防医学 20 1
37 遗传学 20 1
38 医学心理学(选修) 20 1
39 营养学(选修) 40 2
40 综合训练课程 100 5
  总学时: 3200      
回顶部

1.1 中医专业高级文凭(全日制五年)临床课程:

学年度

学期

进程 学时 学分
阶段 学习内容
第一学年度 1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课堂实训2.各科大组临床3.各科临床见习4.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800 20
2
第二学年度 3
4
第三学年度 5
6
第四学年度 7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各科大组临床2.各科临床实习3.毕业强化训练4.临床考试5.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100 27.5
8
第五学年度 9
10
合计 10 2

课堂实训、大组临床、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强化训练、临床考试以及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900 47.5
回顶部

1.2 中医专业高级文凭课程(夜间制七年) 临床课程:

学年度 学期 进程 学时 学分
阶段 学习内容
第一学年度 1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课堂实训2.各科大组临床3.各科临床见习4.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800 20
2
第二学年度 3
4
第三学年度 5
6
第四学年度 7
8
第五学年度 9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各科大组临床2.各科临床实习3.毕业强化训练4.临床考试5.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100 27.5
10
第六学年度 11
12
第七学年度 13
14
合 计 14 2

大组临床、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强化训练、临床考试以及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900 47.5
回顶部

2. 中医学士学位 进程表

学科 学时 学分 五年制
(年级)
七年制
(年级)
1 中医基础理论 120 6
2 中医诊断学 120 6
3 中药学 140 7
4 方剂学 140 7 二、三
5 内经学 120 6 三、四
6 伤寒论 120 6
7 金匮要略 100 5
8 温病学 100 5
9 中医内科学 240 12 二、三 三、四
10 中医外科学 120 6
11 中医儿科学 80 4
12 中医妇科学 80 4
13 中医骨伤科学 60 3
14 中医眼科学 40 2
15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60 3
16 中医老年病学 40 2
17 针灸学 240 12 二、三 二、三
18 推拿学(含推拿手法学) 120 6
19 医古文 80 4
20 中国医学史 40 2
21 中医各家学说 60 3
22 中医病案学 60 3
23 中医文献学 20 1
24 中医养生/康复学(选修) 40 2
25 中医营养/食疗学(选修) 40 2
26 中药鉴定学(选修) 40 2
27 中药药剂与炮制学(选修) 80 4
28 正常人体解剖学 100 5
29 生理学 100 5
30 免疫学 20 1
31 微生物学 20 1
32 病理学 60 3
33 药理学 60 3
34 西医内科学及诊断学基础 100 5 三、四
35 急救医学 40 2
36 预防医学 20 1
37 遗传学 20 1
38 医学心理学(选修) 20 1
39 营养学(选修) 40 2
40 综合训练课程 100 5
  总学时: 3200      
回顶部

2.1 中医学士学位(全日制五年) 临床课程:

学年度

学期

进程 学时 学分
阶段 学习内容
第一学年度 1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课堂实训2.各科大组临床3.各科临床见习4.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800 20
2
第二学年度 3
4
第三学年度 5
6
第四学年度 7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各科大组临床2.各科临床实习3.毕业强化训练4.临床考试5.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100 27.5
8
第五学年度 9
10
合计 10 2

课堂实训、大组临床、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强化训练、临床考试以及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900 47.5
回顶部

2.2 中医学士学位(夜间制七年) 临床课程:

学年度 学期 进程 学时 学分
阶段 学习内容
第一学年度 1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课堂实训2.各科大组临床3.各科临床见习4.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800 20
2
第二学年度 3
4
第三学年度 5
6
第四学年度 7
8
第五学年度 9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针灸除外的各临床学科)、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1.各科大组临床2.各科临床实习3.毕业强化训练4.临床考试5.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100 27.5
10
第六学年度 11
12
第七学年度 13
14
合 计 14 2

大组临床、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强化训练、临床考试以及其他形式的临床学习

1900 47.5

回顶部

3. 三年制中医硕士学位:

序号 科目 学时 纲要
1 伤寒论研究 54 在内经、中药学、方剂学等科目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掌握临床辨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2 金匮要略研究 54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症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
3 温病学研究 54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4 黄帝内经研究 54 通过对原著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
5 中医内科研究 54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6 针灸临床研究 54 本科目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 以提高临床针灸治疗水平。
7 医用统计学 54 该科目可使学生熟悉医学统计的基本理沦、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重点培养科研思维方法及独立实践能力。
8 方剂学研究 54 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
9 中医文献学 36 研究中医文献的检索途径和方法、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主要的中医药数据库等,以提高学生运用中医文献的能力。
10 中药研究 36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使学生掌握中药理论和中药的性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回顶部

4、三年制中医博士学位:

序号 科目 学时 纲要
1 伤寒论研究 36 在内经、中药学、方剂学等科目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掌握临床辨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2 金匮要略研究 36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症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提高临床各科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
3 温病学研究 36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4 黄帝内经研究 36 通过对原著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
5 中医内科研究 36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6 针灸临床研究 36 本科目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以提高临床针灸治疗水平。

回顶部

5.三年制中药学(药学)硕士学位
1
)学位科目

序号 科目名称 学时 纲要
1 中药学研究进展 54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熟悉中药炮制、制剂、药理、药化、毒理以及临床药理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掌握中药研究的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提高中药研究水平。
2 中药炮制与制剂学选论 72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炮制与制剂的特点、分类、应用,掌握常用炮制方法,能正确分析制剂处方,掌握制剂的制备工艺及理论,掌握制剂的质量要求及质量评价。
3 药理实验方法学 72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有关技术、药理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药理实验常用方法与技术。
4 中药化学实验技术 54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操作技术。
5 仪器分析 54 本科目在学习光谱分析法概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常用光学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色谱联用等技术。
6 药学文献学 54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熟悉药学文献、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概念,掌握医药文献检索工具、文献检索技术及医药文献信息的利用方法。
2)必修科目
序号 科目名称 学时 纲要
1 医用统计学 54 该课程可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重点培养其科研思维方法及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2 现代生物技术 54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3 中药复方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36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中药复方研究及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的思路和有关政策法规,掌握有关的技术方法。
4 波谱解析    36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熟悉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掌握波谱信息(波谱图)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回顶部

6.三年制护理学硕士学位:
1)学位科目

序号 科目名称 学时 纲要
1 护理学进展 72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护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以利于以现代护理观指导护理实践,提高独立思考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护理水平。
2 社区护理及护理教育学 72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护士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常用护理技术、社区健康教育方法,并熟悉护理教育资源和护理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3 中医护理学基础 90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涵盖一般护理、中医药护理及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等。
4 中医方药学 90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中药的性能、功用、配伍、方剂组成原则以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临床应用。
5 医学统计学 54 该课程可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重点培养其科研思维方法及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6 护理科研与设计 36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护理的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学会护理科研申报书的填写。
2)必修科目
序号 科目名称 学时 纲要
1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 54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医内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熟悉内科疾病研究的新思路、新技术、新的治疗方案,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2 科研思路与临床试验设计 36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掌握科研规划、科研设计、实验设计的程序,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研的全过程。
3 旅游护理与保健推拿 36 通过本科目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护理的特点和保健推拿的原理,掌握旅游护理的基本方法和保健推拿的基础功法、手法技能。
4 中医心理学 36 本科目主要介绍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常用的中医心理疗法及常见心理疾病的中医诊治等,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指导临床实践。
回顶部

7、针灸专业文凭(供西医/牙医修读):

Module synopses & Course schedule with modules and/or subjects
Module 1
Special Lectures (5 Course Hours)
Compulsory course by invited guest lecturer

Basic Theory of TCM (80 Course Hours)

CONTENT COURSE HOUR
Concept of Holism 5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and disease 5
Yin Yang theory 5
Yin Yang theory & Wu Xing 5
Yin Yang theory & Wu Xing 5
Zangxiang - Zang 5
Zangxiang - Zang 5
Zangxiang - Fu 5
Qi, Blood and Fluid 5
Zangxiang - Extraordinary Fu 5
Qi, Blood and Fluid 5
Zangxiang - Interelationship 5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5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5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5
Prevention 5
Diagnostics of TCM (40 Course Hours)
CONTENT COURSE HOUR
Concept of Holism 5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and disease 5
Yin Yang theory 5
Yin Yang theory & Wu Xing 5
Yin Yang theory & Wu Xing 5
Zangxiang - Zang 5
Zangxiang - Zang 5
Zangxiang - Fu 5
Qi, Blood and Fluid 5
Zangxiang - Extraordinary Fu 5
Qi, Blood and Fluid 5
Zangxiang - Interelationship 5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5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5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5
Prevention 5
Module 2
Acupuncture (100 Course Hours)
CONTENT COURSE HOUR
Intro to meridians 5
Intro to acupoints 5
Application of meridian theory 5
Acupoints-lung meridian 5
Acupoints-hand meridian 5
Acupoints-heart meridian 5
Acupoints-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5
Acupoints- 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 5
Acupoints-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5
Acupoints- spleen meridian 5
Manipulating methods 5
Manipulating methods 5
Acupoints - Liver meridian 5
Acupoints-Kidney meridian 5
Acupoints - Stomach meridian 5
Acupoints- GB meridian 5
Acupoints - Bladder meridian 5
Extraordinary vessels 5
Extraordinary vessels & points 5
Extraordinary vessels & points 5
Clinical Practice (50 Course Hours) Module 3
Clinical Acupuncture (80 Course Hours)
CONTENT COURSE HOUR
Intro to treatments 5
Intro to treatments 5
Intro to treatments 5
Herbs introduction 5
Insomnia,palpitation,flu and cough 5
Diarrhoea,constipation,urinary retention and impotence 5
Stroke & dizziness; Headache & facial paralysis 5
Back pain& chest pain, Facial Pain 5
Bi Syndrome, wei syndrome,epilepsy 5
Asthma,vomiting.abdominal pain 5
Childhood hyperactivity,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5
Dysmenorrhoea; amenorrhoea; insufficent lactation, infertility 5
Nettle rash, shingle, sprain, elbow strain,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cervical spondylopathy 5
Eye and ENT disorder--Myopia, tinnitus and deafness, nasosinnusigtis, toothache and sore throat 5
Basic Intro to formula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5
Special topic on obesity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2.5
Research report on pain management 2.5
Clinical Practice (50 Course Hours)

回顶部

8.中华药膳师证书 (中文)

序号

科 目 名 称

学时

纲要

1

中医学基础

72

介绍与中华药膳学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

2

中药学

60

介绍与中华药膳学相关的中药基础理论,以及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草药、中国卫生部公布的共四批药食并用之品相关知识。

3

方剂学

40

介绍与中华药膳学相关的方剂学的基础理论和方剂组方知识。

4

中医养生学

32

介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各种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养生观念和实用方法。

5

食用造型美学

24

主要讲授美与审美基本理论、常用食品雕刻技术与造型方法等。

6

食品卫生学

32

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质量,防止食品中出现有害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科学。它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和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这些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

7

中医营养食疗学

48

了解各种营养食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掌握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疾病,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知识。

8

食品卫生法规

12

介绍与药膳烹饪相关的食品卫生法规和食品卫生标准。

9

中华药膳学

72

课程以药食同源为出发点,主要阐述中华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常用于药膳的食物、药物,每种食物或药物出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用量、药膳应用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并按功效分类介绍生活和临床中常用的药膳方。注重药膳的实用性、制作的易行性、功效的多向性。通过合理膳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促进康复。

10

烹饪器具使用及维护

24

了解常用器具的构造。熟练掌握常用营养烹饪器具设备的操作方法、操作程序及养护方法等知识。

11

烹饪经营与管理学

16

掌握饮食营养行业可行性分析与投资状况;掌握餐饮业应具备的条件和应注意的问题;具体的设备与用品、用具,经营与销售、公共关系等。

12

烹饪技艺和药膳烹制方法(教学在扬州)*

48

讲授药膳的烹饪方法,包括选料、加工、配制、烹饪等厨师技术,提高中华厨艺,掌握包括凉菜、炒菜、煲汤、面点等品种,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少于10种药膳的实际制作。

回顶部

9、中医助理证书(中文/英文):

单元 第一年课程 小时 学习内容纲要
1 中医基础理论 3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2 中医诊断学 36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3 中药学 60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
4 方剂学 60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
5 中医养生与食疗
48 一般护理:
1.生活起居护理;
2.情志护理;
3.饮食护理;
4.食疗。
总共 240  
单元 第二年课程 小时  
6 疾病的中医护理 60 包括内/儿/妇/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
7 中医诊所管理 36 1.柜台管理;
2.仪器的应用;
3.药物管理;
4.礼仪学习(诊所实习)。
8 经络学 72 (经络、常用穴位、灸法、刮痧、拔罐、与出针注意事项等)。
9 保健推拿 72 理论与实践,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
1.正常人体解剖/生理学;
2.推拿手法/禁忌症/推拿准则等;
3.全身与局部保健按摩/瘦身美容;
4.外用药的包扎法。
总共 240  
回顶部

10.高级中医助理证书
单元 科目 小时 学习内容纲要
1 中医药膳学 36 本科目将使学生了解中医药膳学的发展简史、药膳的特点、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各种常用食物的功效和应用、以及常见药膳方的组成、效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药膳学的概念、特点、基本理论;掌握药膳原料中食物类原料的粮食类、蔬菜类、果品类、畜禽肉类等常用食物和药物的性能、功效、主治以及应用方面的注意事项,掌握药膳配方中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温里祛寒类、祛风湿类、利水祛湿类、化痰止咳平喘类等常见药膳的配方、功效,掌握其制作的原则。
TCM Medical Diet
2 中医推拿实训 36 本科目包括推拿学理论原则、推拿学的手法分类特点、推拿的生物力学原理,推拿作用机理和基础知识、基本手法、有代表性的临床人体各部推拿程序套路,采用学员互动,课堂实践教学,活学活用,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中医推拿学的完整手法与功法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要点;掌握推拿的适应范围、副反应和禁忌症;了解推拿手法的操作特点,并能掌握其中组合式的套路手法的操作技能,对部分的常见病症进行适当归类手法处方;为进一步掌握推拿学的理论和实践打下实际的扎实的基础。
Practical Massage routines and techniques
3 现代护理学 36 本科目介绍护理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中护理学的重要地位和知识。包括落实治疗措施和医嘱,及时对病人的病情作出观察和判断,对病人进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并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引进教学中, 融护理、保健、康复为一体。
Modern Nursing Science
4 穴位临床应用 36 该科目延续中医助理证书课程里所学对于经经络学及按摩手法的认识,阐明穴位在临床上的应用,通过实践的手法针对常见的疾病给予适当的治疗。基于学员在针灸疗法上的限制,课程将重点通过指压/按压疗法来达到治疗效果。本科目通过实践操作的示范教学加强学员对常见的疾病的认识及指压/按压技能的训练。讨论范围包括 – 胃病、头痛、高血压、失眠、痹证、小儿发热、小儿保健、自我保健,旅行保健等。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hrough massage / compression therapy
5 食品科学 36 本科目介绍食品科学概述、谷物、水果和蔬菜、乳品、肉类和家禽以及饮料等功效,食品原料组成基本知识、食品处理和质量评价的常用方法。
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
  6 营养学 45 该科目将介绍各种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一些食物成分,例如水,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对健康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挥功能的分子基础。 介绍食物热量计算,热量和营养摄入的标准,不同年龄组别的营养摄入,与营养缺乏相关的疾病,饮食失调及与之相关的营养失调及治疗,营养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特殊饮食和保健品。
Introduction to Nutrition & Pharmacology
7 医务场所安全及防护学 15 该科目将介绍正确处理与血液接触的人体标本和仪器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卫生流程。主要包括:医疗环境、防护服和生物安全的传染控制。
Workplace safety and health
8 食品卫生和食品微生物学 30 本科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微生物知识在食品科学上的应用,并介绍食品相关的微生物标准。
Food Hygiene and Food Microbiology
9 中医市场营销学 27 本科目介绍现代市场营销原理、策略、方法、社会公众对中医药商品的需求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需求规律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的营销活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强中医药企业的管理、促进中医药商品销售,使中医药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提高。
Marketing of Traditional Medicinal Products
10 药事法规与管理 3 本科目主要介绍药事法律法规、法学和药事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课程还涉及到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药事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药品管理及法规、药品经营管理、药品使用管理、药品注册管理及有关法规、特殊管理药品和管理办法、中药管理的有关规定、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
Management & Regulations in TCM Trade
总共   300  
© 新加坡中医学院 版权所有 联络我们
Singapor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EN:201201406K
PEI Reg. No.:201201406K
Registration Validity Period: 04-03-2023 to 03-03- 2027
最后修改:2025年7月1日    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Cert No.:EDU-2-2055
Validity Period:
23-05-2022 to 22-05-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