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
标题/摘要 |
作者 |
|
1 |
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二)
摘要:从历史、地域和中医发展三个角度探讨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
何霞芬,赵英杰,莫珺贻,等 |
全文 |
2 |
基于玄府理论论治痹病
摘要:基于中医特有的微观通道系统玄府,通过文献分析,系统梳理玄府理论的源流及其在痹病诊疗中的应用,探讨玄府郁闭引
发痹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即玄府闭阻可导致气血失畅、络脉痹阻,进而引发关节疼痛及微循环障碍,以“开通玄府”为原则
的辛散通玄、活血通玄等疗法可显著改善痹病症状。并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其科学内涵,以期为痹病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
陈锦霞,吴金玉 |
全文 |
3 |
中医夹板固定技术的历史及现状思考
摘要:夹板固定技术是中医骨伤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对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冲击,传统夹板的发展明显滞后。临床指南、经济
政策对夹板固定技术的发展亦存在阻碍,本文通过回顾夹板固定技术的起源、发展、衰退历程,对比当下现状,探讨兴衰背后的
历史文化原因,为夹板固定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
陈志鹏,何蓥玥 |
全文 |
4 |
绝经期女性肥胖针灸治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 分析
摘要:目的:评估多种形式的针灸在绝经后女性肥胖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检索了5个电子数据库,从建库开始至2024年1月。研
究评估了体重指数(BMI)、体重(BW)、体脂百分比(BFP)和腰臀比(WHR)。使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所检索研究的
质量。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以处理异质性,并以平均差(MD)形式呈现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从电子
数据库中筛选出5项研究。针灸组包含218人,对照组包含214人。观察到耳针、激光针灸和普通针灸针均能降低BMI、BW、BFP
和WHR等指标。BMI的MD为-1.78 kg/m2,95%置信区间(CI)为-2.34至-1.22,P < 0.00001;BW的MD为-3.91 kg,95% CI为-6.27
至-1.54,P = 0.001;BFP的MD为-5.05%,95% CI为-6.75至-3.35,P < 0.00001;WHR的MD为-0.02,95% CI为-0.03至0.00,P = 0.01。 |
黄彦傑,吴雯敏,何敬仪,等 |
全文 |
5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摘要: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系统检索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六大电子数据库中的
随机对照试验,采用PEDro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28项研究,涉
及199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RR=1.33,95%CI(1.36,1.39), p<0.00001],且在改善
泪液分泌功能[MD=1.48,95%CI(1.06,1.90)]、唾液流率[MD=0.46,95%CI(0.25,0.68)]、血沉[MD=-5.95,95%CI(-7.96,-3.94)]、C反
应蛋白[MD=-3.45,95%CI(-4.90,-2.01)]及免疫球蛋白G[MD=-2.45,95%CI(-3.80,-1.27)]等指标方面均呈现显著优势(p均<0.00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提高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但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仍需开
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 |
梁恺祥,林益川,吴佳盛,等 |
全文 |
6 |
妊娠期糖尿病防治方法探讨
摘要:妊娠期糖尿病(GDM)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基于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提出通过辨清体质、辨明病机、中西结合、
综合调治等策略,系统探讨GDM的防治方法。 |
范旭阳 |
全文 |
7 |
寿胎丸及其加减方治疗先兆流产的研究进展
摘要:系统综述寿胎丸及其加减方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进展。寿胎丸是由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4味中药组成。因寿
胎丸具有补肾养血、固摄安胎的作用,历代医家皆推崇其为安胎之圣方。现代临床应用中,除寿胎丸原方,其加减方亦用于先兆
流产治疗,并可与其他方剂(失笑散、芍药甘草汤和补中益气汤等)、与西药(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酮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
素和间苯三酚等)联用。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寿胎丸及其加减方可以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促进孕酮、雌二醇、人绒毛膜促性腺
激素水平的恢复和提高保胎成功率,以达到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 |
宁雪梅,苏国春 |
全文 |
8 |
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摘要:无。 |
张宇婕,廖冬仪,李双阳,等 |
全文 |
9 |
常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与前沿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全球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对医疗系统造成严重的负担。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药通
过其活性成分、多种中药配伍组方、或者与西药联合治疗起到改善肝功能、缓解症状等多重效果,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对黄芪与茵陈两味中药在CHB治疗中发挥的功效进行了深入探析,其中黄芪可调节免疫、抗氧化,茵陈则有抗炎、抗病毒
等功效。茵陈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方,如茵陈蒿汤,或茵栀黄汤等,可通过各种作用机制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防止肝炎进一步恶
化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
莫珺贻 |
全文 |
10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脂血症是人体内血浆脂质代谢异常的一种临床疾病,又名血脂谱异常症或高脂蛋白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导致动
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性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成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存在明显增长态势,有必要进
一步加强血脂管理、有效防治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在改善血脂指标和降低不良反应方面
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已成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趋势。从诊断标准、理论机理研究和临床治疗3个方面概述近5年中西医结合
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参考。 |
戴宇充,李卓娴,王志威,等 |
全文 |
11 |
中医药干预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共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伤,进而导致局部或全面性脑组织损伤的病症。该病通
常遗留相应肢体偏瘫和感觉障碍,严重妨碍正常工作、生活的进行,往往伴随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
健康。其中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共病(post-stroke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PSCAD)是常见的共病模式,与单独的抑郁
或焦虑相比,共病会导致症状严重性显著增加,表现为病程延长、治疗效果不佳、社会功能受损严重以及自杀风险高。中医药治
疗PSCAD优势明显,可极大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但目前尚未有该领域全面且系统的综述。故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关于中
医药治疗PSCAD的相关文献,发现在中医药治疗PSCAD的文献中多以临床研究为主,可分为中医针灸疗法、中药内服疗法、针
药并用疗法及其他疗法,基础研究较为欠缺。中医药治疗PSCAD方法众多,疗效显著,绿色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玉玲,陈玉梅,易龙华,等 |
全文 |
12 |
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隐匿性较强,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往往错过根治性手术时机。目前
针对此类患者,介入手术凭借其创伤小、疗效相对确切等优势,成为了非手术治疗手段中的重要选择。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由于化
疗药物的刺激和手术损伤,往往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中医外治方法如针灸、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注射、耳穴压豆
等,对肝癌介入术后恶心呕吐具有良好的疗效。现针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相关恶心呕吐的中医病机研究以及中医治疗现状作一综
述,以期为治疗与研究本病提供重要参考。 |
娄文瀚,柳琳琳,秦辉艳,等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