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医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46年,即在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成立之初,由学术股筹办。当初命名为图书组,收藏不少30年代于中国上海等地出版的中西医药书刊,供会员参阅。1953年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创立后,更名为图书馆,开放给会员和学员阅览和借阅 。
1956年10月,李光前先生向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图书馆捐款一千元整,以购买医药刊物。1960年初,图书馆购进中国出版的中医药古籍及中文翻译版的现代医学书刊,使藏书量成倍增加。 1979年图书馆迁入大巴窑中华医院大厦3楼新址,并向中国订阅多种中医药期刊,购置中西医药书籍。 1980年9月16日,图书馆正式向全体会员和学员开放,当时藏书5000余册。1984年藏书达13000余册,同时向社会人士开放。1992年大巴窑中华医院大厦扩建,图书馆搬迁至大厦4楼。2003年图书馆藏书量已达70000余册。
截至2023年末,图书馆已有中西医药书籍和期刊96811余册,其中包含部分英文、中英对照、日文、韩文书籍和期刊。图书馆除收藏大量的中医药书籍外,还有部分西医学、历史、文学、哲学、人文类书籍,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中医药分类藏书的图书馆。图书馆内还收藏有新加坡中医师公会70年余的活动剪报、会议记录、照片和东南亚多种中医药刊物。馆藏图书是按王云五先生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进行分类,之后对其做了部分修订,便于兼容中西与古今医药书籍于一体。现分为总类、基础学、内科学、外科五官科学、妇儿科学、诊断学、方药学、治疗学、针灸学、公共卫生及其他十大类。
当前,新加坡中医学院图书馆划分为4个功能区:图书流通室、资料参考室、阅览室及中医药文物馆。图书流通室为主要储藏书籍和期刊的区域,有专人负责读者借阅和还书等工作;资料参考室藏有中医药文献、馆藏线装珍本古医籍及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早期手写油印版的自编系列中医教材,只限读者室内阅读和参考,不外借;阅览室设有较多的座位,可供师生阅览及课余复习使用,并有多媒体阅览座位,读者可以通过电脑上网,阅览光盘、课件及视频等;中医药文物馆不仅展示有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及其属下机构中华医院、新加坡中医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发展历程的实物和图片,还有部分能反映新加坡中医药发展历史的珍贵文物,是新加坡中医药历史发展的缩影。此外,学院图书馆还设有本地草药浸渍标本陈列柜和中药标本展示窗,主要为植物药标本、中药饮片,少量动物药标本和矿物药标本,旨在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
新加坡中医学院图书馆是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学院教学、科研、医疗、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文献信息服务的职责。学院图书馆将一如既往,为广大师生和会员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中医药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
|